星期
农村调研      
  农村调研
  最新公告
 1.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硕士研...
 2. 马克思主义学院接收转岗教师...
 3. 关于加强教职员工疫情信息摸...
 4. 关于进一步严控人员、车辆进...
 5. 灾难终将改变我们——陈弘书...
 6. 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研究...
 7. 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做好新型...
 8. (调剂)2019年湖南农业大学...
 9.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
 10.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硕士研...
 11. 2018年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
“概论”教研室撰写华西村调研随笔

    
       6月15至19日,“概论”教研室组队去往江苏华西村考察学习。考察期间老师们牢记学习使命,深入华西与村民进行交流,认真听取发展历史讲解。回校后,“概论”教研室对本次考察活动进行了交流、总结、汇报,并撰写出《走进天下第一村,感受矗立在乡间的“共富”传奇》的调研随笔,增强考察学习的实效。
 

 
《走进天下第一村,感受矗立在乡间的“共富”传奇》
 
         ——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教研室华西村调研随笔
 
 
       华西村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令人啧啧称奇,又情不自禁好奇的地方。你总会觉得这个因集体经济繁荣,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江南农村,不仅仅是一个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发展奇迹的地方,不仅仅是一个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地方,它更是一个“把乌托邦变成现实”的地方。正如吴仁宝书记曾说:“在我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把乌托邦变成现实,我一定要把什么叫做共产主义做给全国人民看。”2013年3月18日,吴仁宝书记走了,但他用他的一生诠释着“他是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人;他是一个能够留下思想的人;他是一个把幸福留给别人的人。”而“华西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从分配、实绩到位”)也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华西干部群众以“困难难不倒、表扬夸不倒、威胁吓不倒”的勇气和毅力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续写着矗立在乡间的“共富”传奇。
 
       一、“吴仁宝精神”与他的“六爱教育
       中国有个华西村,华西有个吴仁宝。“乡间伟人”吴仁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者和探索者。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只读过3年私塾的吴仁宝,创造了一个乡村奇迹,他用汽车、别墅、五星酒店、免费医疗、义务教育等等,使华西人拥有了“幸福乐园、世外桃源”般的富足生活,使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新农村等宏大命题触手可及。
       吴仁宝从来不掩饰自己的社会主义信仰。他曾说“一个人要有信仰。我就信仰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一直没有动摇信仰,如果说我动摇了,也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华西。我最满意、最看重的是先进共产党员的这个奖励。”“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这首华西村歌的词作者也吴仁宝,算上标点138个字的村歌中,“社会主义”出现了7次,“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重复了4次。上世纪80年代,他在全村推行“六爱教育”即“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他在幸福园内树立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五大伟人的雕像,每年7月1日会在领袖雕像前举行纪念活动。他给四个儿子取名协东、协德、协平、协恩,据说也是寓意纪念几位领袖。他曾带领村干部去南京雨花台前宣誓,要把华西村建成亿元村,甚至安排村民去北京进行政治学习,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华西村的村口立着他的名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能占一个床位。”这句话是华西村的“朱子家训”。
       吴仁宝出身穷苦,父母都是贫农,上有一个姐姐,他是长子。他的母亲一共生了7个男孩,但只有两个儿子留在身边。一个儿子养不起送人了;一个儿子无钱治病8岁夭折;还有个儿子因为饥饿,去河里捞菱角被淹死了;另外两个儿子,刚刚出生后因无法养活,就直接按在马桶里溺死了。解放后吴仁宝是翻身农民的代表。他不仅分到了2.4亩土地,还在1954年担任了乡人民政府的财粮委员,同年加入了共产党。两年后担任了乡第23高级社社长,开始了村官生涯。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1928年出生,11岁到寺全基看牛囡,然后到马振湖塘里做长工,还做过贩布、贩猪、卖小鸡的生意。我的一生应该说都经历过了——解放前,日本人进村,杀了华西人;解放后,土改、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一直到新世纪。”吴仁宝做出的结论是“没有毛泽东思想,至少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没有邓小平理论,至少中国人民还要在贫困中挣扎更长时间。”
       吴仁宝曾说:“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有人问他什么是社会主义,他的回答朴素而坚定:“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正是凭这个信念,我走过了一生。”他还说:什么叫共产主义?全人类幸福就是共产主义。作为一个人,既要有富裕的生活、健康的身体,还要有愉快的精神状态。”华西村民都富了,但老书记仍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上世纪70年代他就给自己立下了“三不”规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直到去世前他还住在70年代的老房子里,这类房子村里已不多见,更没什么人住,而其他村民都已住上了第三代、第四代别墅。这些年各级政府给予他的奖励累积多达1.5亿元,而他分文未取,都留在村里做教育基金。有人问他是不是在作秀,他回答说就是在作秀,是做给干部看的。
       吴仁宝书记走了,留下华西村这个响亮的符号,还有令世人艳羡的华西村财富。最重要的是在中国农村的转型期,吴仁宝带领着华西村用共同富裕的精神追求,让困顿的每个家庭,过上了体面富足的生活,实现了他的人生夙愿。有人说,吴仁宝就像一台“播种机”,他渴望把“共同富裕”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农民心里。在他的推动下,华西村支援黑龙江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建了一个“华西村”。他还通过“智力扶贫”,带动外地10万人脱贫致富。他的理想何止于此,正如他自己说的“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
       二、农业起家、工业发家、三产兴家的“共富”之路
       华西,是一个曾被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倾注殷切希望的地方。华西走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三产兴家的共同富裕之路。
       农业起家,实现富民梦。1961年,华西建村时,人穷、村破、产量低。为了改变“高田岗,高田岗,半月不雨苗枯黄;低田荡,低田荡,一场大雨白茫茫”的贫穷面貌,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靠着“头昏肚痛不算病,腰酸肩痛不脱劲,烂手烂脚不缺勤,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只花了7年时间,就把原来12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高产稳产大田,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中央“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精神,结合华西村人多地少的实际,吴仁宝带领华西人既没有分土地,也没有分村里的资产和企业。而是采用了跳跃式的发展路线,直接跃过了分散个体阶段,将农业生产从小农规模式带入规模经营,少部分种田能手从事农业,大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发展上。华西村以集体经济汇聚资源,规避农民个体的薄弱与落后。近年来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加大投入力度,打造科技农业,建设了一个集“水果、水稻、水产、蔬菜、花木、苗圃、禽畜”为一体的科研基地。
       工业发家,实现强村梦。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华西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盘大石磨、一座小五金厂开始,踏上了进军工业经济的征程。自改革开放后,成立的华西集团公司已逐步成长为一家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在80年代,吴仁宝通过向村民集资的方式,巧妙地将集体所有制过渡到了合作股份制的新集体经济——集体控股、个人参股。这种所有制模式是吴仁宝的一大创新,它使每个村民都成为集体经济的股东,共担风险、共同致富。村民收入也相应地分为工资、奖金和分红。工资、奖金多劳多得。年底分红是重头,其中20%用于分配,80%进入积累账户,转化为投资用于公司发展。这一方面使集体经济以极低的成本大量融资,获得大量发展资金而不需要去贷款;另一方面,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捆绑在了一起,人人都是股东,集体赚钱个人才有收益。同时,集体经济负责了村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住房、汽车、医疗、教育和养老。这使村民在生活上也与集体形成了共同体。一旦他们离开村庄,不仅失去股份,也将失去所有的公共服务,包括他们的房子。吴仁宝允许村民私人经营企业,但是不允许一家之内有“两种制度”。要走一起走,要留一起留,不允许住着集体的房赚着自己的钱。目前,集团下属的123家企业不仅生产设备先进,而且创造出了“华西村”牌、“仁宝”牌等系列名牌产品。最近几年,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加大调整提升力度,促使冶金、铜业、化纤、毛纺等传统产业,走出了一条“技术改造,节能降耗,新品研发,循环利用”的发展新路径。现在,华西的销售收入也从2003年的100亿,增长到2005年300亿,递增到2012年的524亿,从而汇成了华西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洪流。
        三产兴家,实现跨越梦。2011年10月8日落成的华西龙希国际大酒店,由华西村委会投资30亿元,于2007年 8月8日开工修建。它是华西村继华西金塔后的新地标,高度328米,又称“华西增地空中新农村大楼”,以此为华西村产业转型的标志。以“不是要我转,而是我要转”为理念,以“体力转脑力、数量转质量、传统转现代”为举措,逐步走出了一条“空间开拓在外部,成果体现在本部”的转型之路,形成了旅游服务“特色化”,金融投资“品牌化”,物流仓储“规模化”,海洋运输“国际化”,海洋工程“全球化” 的“五大版块、五化推进”的崭新格局。
       华西村,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源自于始终恪守了“三靠”:一靠坚持实事求是、实际出发的作风;二靠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三靠依靠干群团结、齐心协作的合力。这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吴仁宝老书记用其一生,为华西开辟了一条“共富之路”,树立了一个“前行标杆”,磊起了一座“时代丰碑”。
       三、“三化三园”、“五业、五容、五子”的幸福乐园
       建村时华西村面积只有0.96平方公里,恰好相当于中国面积的千万分之一,从2001年开始,华西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帮带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建成了一个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达3.5万人的大华西,组成了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机场”的美丽乡村。华西村分为中心村、工业区和农业区,包括华西金塔、华西塔群、别墅群、幸福园、农民公园、华西世界公园、龙西湖桥文化、龙东湖、苗圃、文化产业中心、居民区等。
       农民公园内设有二十四孝亭,公园围绕“龙啸池”,建有花甲亭、古稀亭、喜耋亭、庆耄亭、期颐亭。华西人年届80寿,即在喜耋亭设宴庆祝。到期颐亭便戛然而止,必须从原路返回,寓意“返老还童”。华西人还创立了“孔孟节”和“诚信节”,每年5月村民就会在1比1仿建的孔庙内举行祭孔仪式。世界公园内将北京天安门城楼、山海关、万里长城、美国国会大厦、法国凯旋门等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再现村中。
       华西人始终按照“三化三园”即绿化、美化、净化,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是农民生活在幸福乐园的建设标准,不断创新提升“五业”(农、工、商、建、游)、“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五子”(票子、房子、车子、孩子、面子),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南有钱庄(工业园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村科技示范园区)”的格局,逐步改变了周边村“人心散、环境差、村民怨、干部怕”的落后局面,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实现了“人变、地变、房变、路变、桥变、绿化变和生活变。”真正是“美丽五容赛苏杭,幸福五子胜天堂”
——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教研室
2015.6.26
点击下载文件:

Copyright 2020 © 湖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