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涉农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思政 +‘三农’+ 艺术”的思政教学模式。涉农高校如何在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艺华。
中国社会科学网:涉农高校的思政课如何体现自身特色?
胡艺华:涉农高校肩负着培养 “三农” 人才、助力强农兴农的重要使命。其思政课教学,既遵循普通高校的一般规律,也有基于自身实际的特殊规律。需在深入研究涉农高校校情学情的基础上,主动契合涉农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挖掘涉农高校的特色。具体而言,遵循 “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材施教”原则,结合新时代涉农高校的特殊使命与办学特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主动契合主体需求,高度聚合时代主题,运用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协同育人的方法,充分整合特色资源,打造思政主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相结合,集沉浸式、互动式、启发式于一体的教学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结合您的思考和学院的探索详细阐释。
胡艺华:首先,坚持因校制宜,凝练“思政为魂、‘三农’为体、艺术为翼”的新理念。将思政课一般规律与涉农高校实际相结合,厘清思政、“三农”、艺术的内在关联,挖掘“三农”素材、艺术元素的思政价值,以跨领域融合凝练出“思政为魂、‘三农’为体、艺术为翼” 的新理念。其中,“思政为魂”凸显思政的核心地位与引领功能,把价值引领贯穿思政课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三农’为体” 体现“三农”的躯干地位与根基作用,思政课扎根“三农”园地、用活“三农”资源、讲好“三农”故事。“艺术为翼” 彰显艺术的载体地位与赋能效应,让艺术为思政课插上翅膀,使其更易入耳、入脑、入心。以思政铸灵魂、“三农”造血肉、艺术生美感,通过三者有机融合,绘就涉农高校思政课新景象。
其次,坚持融合创新,构建符合时代需要、彰显农大特色的思政课新体系。基于涉农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内在需求,从多学科、多维度对思政课的配方、工艺、形象进行创新设计。通过 “思政+‘三农’+艺术”的深度融合,将思政道理与“三农”案例、艺术资源有机结合,把思政课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网络平台深度融合,运用沉浸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方法,探索新形态创优教案、AI知识图谱和特色教学资源库,创建虚拟教研室、创新实验室、教学工作坊,打造思政主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推出音乐思政课、电影思政课、工人思政课,整合优化思政课教学体系。
此外,坚持协同育人,拓展跨界、跨地、跨校合作共建大思政课的新格局。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开门办好办活思政课。从多层次、多渠道、多路径挖掘并整合思政课的外部资源与支持力量,以“思政课+红农文旅”融合创新为牵引,开展“院部合作”“院校合作”“院镇合作”“院企合作”,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协作计划和合作共建行动,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音乐思政)实验区”“湘赣红大思政课共同体”,建立多样化的思政课研修研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牵头发起全国高校马院联办公开示范课、原创音乐作品展播,构建思政课社会化新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结合实际探索凝练促进思政道理、“三农”素材、艺术资源深度融合的具体方法?
胡艺华:针对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针对性不强、亲和力不够、吸引力不足、实效性不高”问题,在调查分析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我们以跨学科融合为抓手,将思政道理、“三农”素材、艺术资源进行深度融合,概括提炼出一整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主动契合主体需求,筑牢“思政+‘三农’+艺术”的思想自觉。深入分析校情学情、目标任务、教材教法,理解“思政+ ‘三农’+艺术”的必要性。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握“思政+‘三农’+艺术”的可行性。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材施教,增强“思政+‘三农’+艺术”的自觉性。
其次,高度聚合时代主题,厘清“思政+‘三农’+艺术”的内在逻辑。保持理论高度、增加历史厚度、强化实践力度、体现情感温度,打破学科壁垒,聚焦时代主题、提炼现实问题、设计教学专题、精研教改课题。在此基础上推动“四化合一”—— 消化知农理论,内化爱农情怀,转化强农本领,实化兴农行动,以实现“思政+‘三农’+ 艺术”的协同育人。
此外,深度融合有效方法,拓展“思政+‘三农’+ 艺术”的实施路径。运用沉浸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提升“思政+‘三农’+艺术”的教学实效。构建思政主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筑牢“思政+‘三农’+艺术”的坚实阵地。打造音乐思政课、电影思政课、工人思政课,发挥“思政+‘三农’+艺术”的示范效应。实施三台联动:夯实思政学术平台、思政实践舞台、思政对外展台,拓展“思政 +‘三农’+艺术”的社会影响。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学理研究,从多学科视角阐释阐明“思政+‘三农’+艺术”的内在逻辑理路,精心提炼标识性概念,完善这一特色教学模式赖以支撑的理论体系。
(转自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3/t20250311_58571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