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词语注释
昆仑——即昆仑山脉,是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西起帕米尔高原,绵延于新疆与西藏的边界,向东伸入青海、甘肃、四川。黄河、长江发源于青海境内的昆仑山。
横空——横贯长空。
阅——是看过、经历过的意思。
人间春色——本来是指人世间美好的景色,这里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前人——“原注”中的前人,系北宋词人张元。“战罢玉龙三百万”两句,出于他的《咏雪》诗。这里借用这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周天——整个天空。
消溶——冰雪融化。
江河横溢——洪水泛滥。江河:指的是长江和黄河。
或——有的人。
为鱼鳖——《左传·昭公元年》:“微禹,吾其鱼乎?”(如果没有禹来治水,我们都会成鱼了吧!)后来,人们经常把人被洪水淹死说成是“化为鱼鳖”。
曾与——就是曾经给予的意思。与:给予
谓——告诉,对某人说话。
倚天抽宝剑——战国时宋玉的《大言赋》中有“长剑耿耿倚天外”(明晃晃的长剑,一头倚在天外。见《古文苑》)的句子,形容宝剑之长大。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倚天抽宝剑”就是背靠青天抽出宝剑。如辛弃疾《水龙吟》中有“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的句子,即是用“倚天”衬托人物的高大形象。
遗(音位)——赠送。
东国——包括日本在内的东方国家。
诗词赏析
一九三五年九月,长征途中的红军进抵四川北部。九月十六日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红军即将到达抗日前线。取得长征的最后胜利。
红军长征就是为了北上抗日。红军翻过岷山,脱离了雪山草地,已是胜利在望,抗日高潮即将到来,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即将开始。就在此时,毛主席在长征途中登上岷山,纵观昆仑,从古老巍峨的昆仑山脉联系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想到了千百年来特别是帝国主义入侵以来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想到了今天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革命任务,更放眼世界,想到了在整个地球上消灭帝国主义,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咏成了这一首雄伟的诗篇。
诗的开头,描写昆仑的高大,它横贯长空,昂首天外,真是气象非凡。用“莽”字来形容昆仑着意在描写它的高大粗放的形象。诗中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昆仑山比作一个顶天立地、俯瞰人间的巨人。但它并不代表正面或反面形象。诗人只是即景生情,借物咏怀。“阅尽”有看得多、看得久这两重意思。它看尽了人类社会的整个变化过程,也看到了人世间的一切事物。这些夸张性的描写都为后面评论昆仑功罪,抒发革命理想做好了准备。
昆仑山层峦叠嶂,冰封雪盖,纵目远望,一片皆白,毛主席把它想象为千万条白色的巨龙在高空飞舞。这里借用古诗的语言,用以动写静的手法,把静穆庞大的群山写得飞动起来,并且想象是飞舞的群山把整个天空搅得冷透了,从而更突出了昆仑山高寒多雪的特色。
我国最大的两条河流——长江与黄河都发源于昆仑山脉,山上的积雪是它们的水源。夏天,积雪融化洪水爆发,致使江河泛滥成灾,有多少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被洪水吞没,惨遭巨大灾难。
昆仑山对人类有益也有害。在这首词中,毛主席着重写了它的罪过,这是为了引导人们思考:为什么昆仑山的潜力不能完全造福于人类呢?为什么千百年来昆仑始终没有得到改造,以致给人类造成这样大的灾难呢? “千秋”一词,正是点明了这个创作意图,毛主席从评论昆仑功罪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引导我们从社会历史方面去思考问题。“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两句诗是感慨也是责问,其中包含着毛主席对于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对于历史上统治阶级、特别是对于帝国主义的愤怒控诉。从结构上讲,这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说明历史上的统治阶级都不可能解决昆仑对人民的祸害,那么无产阶级应该怎样来对待这个问题呢?这样就自然引出下阕改造昆仑的宏伟理想。
下阕开头紧接上文,以主宰世界的伟大气魄,提出改造昆仑的问题。这里仍然抓住昆仑的高寒、多雪这两个特点。“而今”是针对上阕的“千秋”而言,使下阕的开头就出现一个有力的转折,这几句还运用命令的口吻又连用两个“不要”,语气坚决有力。这些都有力地烘托了“我”的形象。面对庞大无比、横空出世的昆仑,却要它俯首听命,充分表现出已经成为历史主人的无产阶级敢于扭转乾坤、改造整个世界的伟大气魄。这里的“我”,代表了整个无产阶级,代表了全体劳动人民。他对昆仑的命令,他那改造世界的雄心,表达了亿万人民的愿望。
巍峨昆仑,横贯长空,世代为祸人民。但如此庞然大物,怎么进行改造呢?这并不能难倒无产阶级,阻挡革命的进军。得到全体革命人民拥护的无产阶级,具有扭转乾坤改天换地的力量,更能彻底改造昆仑,造福人类。“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抽出倚天宝剑,把高耸云天的昆仑裁为三截。这力盖千古的诗句,无比壮观地显示出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创立新天地的英雄气概,给革命者以巨大的鼓舞。
一截送给欧洲人民,一截赠给美洲人民,还有一截留给东方各国人民。这三句把诗的境界大大扩展了一步。毛主席提出裁截昆仑的设想,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中国人民消灾除患,而且是要把改造昆仑的成果分送给全世界人民,用艺术的语言表达了崇高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结尾两句,赞颂理想,点明主题,情深意远,给革命人民展示出一幅环球赤遍的共产主义图景。
这首词在运用革命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通过雄伟神奇的想象,描绘昆仑的形象和改造昆仑的巨人的形象,把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溶化在雄浑豪迈的艺术形象之中,气势磅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