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渔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词语注释
浪淘沙——词牌名。北戴河——地名。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之滨,属秦皇岛市,风景优美,为避暑胜地。
幽燕(音烟)——古代地域名,即幽州和燕国。它的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部一带。唐朝时属幽州,春秋战国时属燕国。
滔天——形容水势浩大,波浪汹涌,高与天接。
秦皇岛——地名。在河北省东北部,是个三面环海的半岛。这里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渔场和著名港口,水深港阔,冬不结冰。传说因秦始皇曾来此求仙因而得名。
汪洋——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样子。
谁边——何处,哪里。
往事——指公元207年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时路过碣石山,观海赋诗一事。
越——过去了。
千年——曹操的故事距毛主席写词时已有一千七百多年,这里取整数。
魏武——魏武帝,即曹操(155—220年)。
挥鞭——挥动马鞭。
临——到,来。
碣(音竭)石——山名。据《汉书·地理志》载:“骊成,大碣石山在县西南。”具体位置有二说:一说以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某古城当骊成故址,认为山在古城西南海中。一说即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的碣石山。
遗篇——遗留下来的诗篇,指曹操北伐乌桓途中所作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声音。
诗词赏析
这首词是毛泽东唯一一首描写大海的词作。1954年夏天,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三十次会议,毛泽东在讲话中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要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把我国建设成为—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这首词实际上是毛泽东把我国建成伟大社会主义国家宏伟目标的诗化载体和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
据毛泽东的卫士李银桥回忆:1954年夏季的一天,北戴河海滨狂风大作,洪波百丈,银山万叠。毛泽东来到海岸上,极目幽燕大地,缅怀魏武帝曹操,兴致倍增,要下海游泳。李银桥以风大浪大相劝,毛泽东却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就在这样一个白浪滔天、汪洋一片的大海上,毛泽东畅游了一个多小时。这首诗词就是毛泽东个性世界、人格魅力与畅游大海、抚今追昔之后的结晶。
词的上阕着重北戴河海面上自然景观,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将大雨加注的北戴河拓展到整个古幽燕大地;海上风雨交加,白浪翻滚,水天一色,再现了海上的奇丽景观。这里的幽燕给读者以驰骋想象的更大空间,创设的是博大壮阔的意境。用自然界的景观衬托着另一种人为的景观:大海上尚有不顾汹涌波涛依然出海捕鱼的渔船,打鱼人的勇敢与顽强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词的下阕由眼前的自然景观转向了社会,怀古之情油然而生。毛泽东首先想到的是一千多年前那个南北征战的曹操,毛泽东极为欣赏曹操笔下的自然景象和观沧海时的感悟。“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这三句是对曹操的追念与赞扬,塑造的是曹操的英雄形象。写往事是为了更好地写今事,“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词中以一千多年前的往事与今天新社会相比,由一千多年前的历史转换到了现实中,同样是萧瑟秋风的季节,相隔千年,人们生活的社会完全不同了。
毛泽东通晓中国文化,具有非凡的务实能力和创造智慧。他的意志和经验,智慧和情感、构成了毛泽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融合的个性,构成了毛泽东巨大人格魅力。因而,他将浩瀚无垠的历史空间与超越千载的时间都能有机地衔接在一起。毛泽东豪放的人格、坚毅的意志、开阔的思路、奇异的想象,在这首词里都得到了多个层面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