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 ),祖籍福建,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后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厦门大学外文系、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创办“蓝星诗社”,主编《篮星诗页》。后主编过《现代文学》与《文星》。曾先后在台、港多所高校任教。出版的诗集有《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紫荆赋》等十几部。
诗歌赏析
乡愁诗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类型,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中国政治变动的原因,乡愁成为台湾新诗中一种普遍的主题,在众多同类题材中,余光中的《乡愁》可谓流转甚广,享誉极高的一首。余光中少年时代历经战乱,抗战时期曾随家庭转徙于苏皖一带的沦陷区和西南的大后方,国共内战时期又从南京转往厦门,移居香港,直至台湾,与千万万万漂流到孤岛的大陆人一样,绵长的乡关之思成为此后与大陆长期隔绝的岁月中最浓烈的情怀。余光中的《乡愁》高度浓缩了个人的这段人生经历,把个人的悲欢和大时代家国的离合交融在一起,从而使这首乡愁诗具有了与以往同类题材中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初读此诗,我们即可以注意到这首《乡愁》诗具有一种形式美,全诗共分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句与句之间排列都相当整齐、对称。在诗歌上下节的同一位置上,诗人非常注意使用同一的句式和用词,如不断使用“乡愁是……”的句子和“在这头”和“在那头”的反复,由此形成了一种统一和回旋往复的语言效果;在每节之中,诗人又注意到长短句的上下搭配和变化调节,寓变化于统一之中,这就避免了全诗过于整齐而走向生硬,再加上在诗的同一位置上使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和“浅浅的”的叠词运用,使全诗不仅呈现出一种形式美,也呈现出了一种音乐美。
这首诗给人印象深刻的另一地方是诗人选了四个精致的意象来表现乡愁这一主题,乡愁是一种人人都有过体验,但却极难捕捉和具体表现的情绪。诗人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分别来比喻乡愁,不仅将乡愁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而且前三个意象与我们在生活中的体验极为对应,而第四个意象,“海峡”的加入,则使我们能够从个人的生活体验过渡到了国家、民族情绪而能引起人们多方面的联想。值得一提的是诗人所提炼的这四个意象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随着全诗时间结构的发展而递进出现,这就使这四个意象之间也形成了充满张力的有机整体,这正是对诗人漫长生活历程的浓编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