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面对黑暗的路灯
你是密不透光的黑暗中
一把独自与它
对话的明亮斧头
足以让那群恐惧的星星
失去声音
你沉默的时候
是一只收拢的黑色拳头
让乱跑乱撞的夜风
撞掉黑色的喧嚣
悄悄缩回到夜晚深黑的底部
静默地回忆
你铿锵的光芒
你一生面对无边无际的黑暗
仍那么光彩照人
用手轻轻一撒
瞬间把黑夜抛在遥远的地方
什么时候
我能像你
从容面对一生的黑暗
什么时候
我能像你
从不对自己产生
刹那间的失望
哪怕面临的是辽阔的夜晚
作者简介
唐诗(1967—),原名唐德荣,重庆荣昌人。在中国《诗刊》、《星星》和印度《加尔各答之声》、巴西《文化艺术报》、泰国《中华日报》及中国台湾《世界论坛报》、香港《文学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作品翻译成英文、俄文、希腊文、波兰文等多种文字和入选多种文集,获世界和平诗歌奖、诗刊社艺术文库优秀诗集奖、国际最佳诗人奖等国内外各种奖励数十次。
诗歌赏析
与大多数当下流行的“下半身写作”、“肉体写作”、“口水写作”等诸如此类的写作时尚不同,该诗极为保守和传统一路,干净,沉稳,朴素,构成了与当下诗歌的喧嚣与骚动的鲜明对比。也许是出于一种对汉语诗歌的保护立场,也许是由于作者的独特的诗歌观念,在修辞上流露一种温柔敦厚的风格,而在思想上又表达了某种英雄主义或历史责任意识。
郭沫若曾有一首《天上的街市》来描绘街灯,主要是对现代技术的赞美,全诗散发着现代化技术所带来的美好想象与对生活的浪漫憧憬,一种人们初步接触“高技术”产品时的喜悦,一种借助技术可以自由漫游于天上人间的美好境界,一种驾驭物质产品的自主的主体。而唐诗在面对路灯这种现代产品的时候,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表述。与郭沫若那样自由完整的主体不同,唐诗在当代社会中,是以一个自我怀疑、自我缺失的主体面目出现的。
这个文本实际上有潜在和显在两个。在显文本中,对自我的反思是全诗的切入点。这种反思从面对路灯开始。路灯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必需品,作为现代人们生活的伴侣,由于过于平凡反而容易被忽略。但是作者将这种人生经验转化为审美对象和哲学思考的媒介,并上升到一种人生境界的高度。路灯显然被人格化了,它被赋予一种受难者或鲁迅所赞扬的“肩住黑暗的闸门”式的英雄品质,在密不透光的黑暗中是一把敢于独自对抗的斧头(这个比喻十分精彩),是面对无边的黑暗也不产生“刹那间的失望”的坚定的战士,是在沉默的时候也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韧的坚守,总之,日常生活用品的路灯是以一种智勇双全的形象出现在“我”的眼前的,“我”以诗化的语言赋予它以崇高的人格形象,使其具备了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人格魅力。在简单普通的日常事物之中,赋予了丰富的人格意象,即以物观我,以我观物,达到了物中有人的诗化境界。
重要的、而且略有疑问的是,如何来解读在路灯式的英雄战士对面,是一个自我怀疑或缺失的主体形象,很明显,“我”面对路灯有一种自卑,“仍那么光彩照人”“什么时候/我能像你/从容面对一生的黑暗/什么时候/我能像你/从不对自己产生/刹那间的失望”。这里有一种潜在话语,即人在商品面前的自卑,商品都是人格化的主体。人与物相互争夺人格的斗争在后现代消费社会里突现出来,这种经验我们可以从平时的网络美女、都市广告等消费文化的阅读中感受到。唐诗的这个文本显在的话语是英雄形象与自我反思,但它的潜话语可以作为人面对消费文化造就的成功人士的自卑来解读,那路灯是否正好是资本的化身?无论怎样解读,精确有力的意象,从容不迫的叙述节奏,沉潜独特的诗性经验,理想精神的内在坚守,使这首诗从形式到内容彰显了现代诗的艺术与思想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