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简介:
这是列宁批判经验批判主义哲学思潮、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1908年 2~10月在日内瓦和伦敦写成,1909年 5月由莫斯科“环节”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它对中国思想界也有很大的影响,1930年,笛秋和朱铁笙第一次将它译成中文,由上海明日书店出版发行。1932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了傅子东的译本;1947年华北新华书店出版了曹葆华的译本;1949年上海生活•读书•新知联行发行所出版了陈晓时的译本。1957年,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重新翻译,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列宁全集》第14卷。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变化更是将认识论问题置于突出位置。一些西方哲学家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试图重新认识和解释社会发生的变化,修正、补充甚至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制一种新的哲学。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反马克思主义的对抗和斗争。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修正主义者结成统一战线,打着“维护”、“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幌子疯狂进攻。波格丹诺夫等人翻译撰写了大量著作和文章篡改马克思主义,企图用马赫主义哲学补充和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新成就向传统物理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引起了一场物理学的革命,也产生了思想上理论上的混乱。包括马赫在内的一部分物理学家由此在怀疑批判传统物理学机械自然观的同时,坚持一切科学理论只是人们主观创造的符号、记号,否认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马赫认为,经验中的颜色、声音、压力等既是物理要素,又是心理要素,而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这样,自我与世界、感觉与物体统一在世界要素中,马赫的要素论表面上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他最终却坚持,要素(感觉)的复合体构成物体,物体是感觉的思想符号,他的观点仍然是从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为了粉碎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攻击,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全党,保证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①徐斌. 2012.准确理解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研读《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体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3):38.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内容极其丰富,其阐发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第一,重申恩格斯的世界物质统一性思想,并揭示了“物质”概念的本质特征。第二,阐述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以及认识的辩证法思想。第三,阐述客观真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实践检验标准的确定性性与不确定性问题。第四,阐述哲学的党派性及其与阶级性的关系问题。②郝贵生.2010.《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及其理论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年.( 4 ):91-93.
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时结合阅读《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可以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加深刻地认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教条主义的工作方式,增强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分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