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大学子组团“打卡”青年毛泽东长沙足迹 万余字报告获大奖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31 字体大小:

   (红网时刻记者 吴公然 陈珉颖 通讯员 王薇薇 长沙报道)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青年毛泽东为什么能从一名改良主义者成为一名伟大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思想转变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这个转变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何意义呢?

  带着这些问题,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组团,开启了为期2个多月的“追寻青年毛泽东长沙红色足迹 赓续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调研活动,共考察了10余处毛泽东活动足迹,访谈了多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大学生。

  近日,该项活动专项调研报告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省级决赛特等奖,排名第一,并顺利晋级第十七届“挑战杯”国赛。

  为何选定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为主要研究对象?团队指导老师周志平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阶级和群众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领袖的历史作用。”

  周志平介绍,1911年至1923年,青年毛泽东在长沙上下求索、最终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红色足迹。毛泽东是从湖南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伟大领袖、曾任湖南农大前身修业学堂教师,选取青年毛泽东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艰辛探索历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青年毛泽东的学习经历、社会实践、对社会事件的态度和应对行为,对今天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有重大现实意义。

  奔波于长沙大街小巷,迎着初升太阳光辉而去,踏着清凉月夜而归,追寻着青年毛泽东在长沙的红色足迹,一张串联着6个地标的手绘地图跃然纸上,为我们回溯这段历史梳理出更清晰的脉络。

  2020年12月起,调研团队通过云调研、实地考察、个别访谈等方式,先后探访清水塘(毛泽东旧居)、新民学会旧址、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岳麓书院、定王台湖南省立图书馆旧址、修业学堂(今湖南农业大学)、湖南自修大学旧址等地,感受那风云激荡年代中涌现出的一批批优秀青年学子救国救民的艰辛求索。

  在青年毛泽东在长沙求学的第一站——湘乡驻省中学,通过翻阅党史资料,调研团队发现,在这里,毛泽东眼界大开,逐步萌发出与旧社会决裂的思想,走上改良维新之路。从此,他在长沙这个新天地里,开始了更加广阔的人生。

  1912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思想倾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1913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五年,由维新思想转向激进民主思想;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等14名学友成立“新民学会”……

  通过实地走访、查阅校史、专家访谈等方式,调研团队了解到1919年4月毛泽东在修业学堂任历史教员。他利用这个身份作为掩护,秘密地进行革命工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完全摆脱了唯心主义的束缚,开始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他的目光落在了人民群众,落在了现实社会。他意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体,只有人民群众联合起来,才能够凝聚解放全中国的磅礴之力。

  2个多月的学习调研,成为了湖南农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次独特党史学习教育,团队成员们在获得伟人青年时期最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的同时,也得到了思想启迪。

  团队成员张译文说:“作为农大学子、长沙学子,生长在一代伟人成长过的土地上,有责任有义务去学习了解毛主席确立信仰之路的过程,向全国全世界讲好农大故事、讲好长沙故事。”

  “毛主席确立信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研究他如何一步步确立信仰的过程,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团队成员刘毛毛说。

  毕业于湘乡东山学校的张家豪说:“重走主席青年时期的长沙红色足迹期间,虽然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我深受伟人精神感染,坚持到了最后。”

  团队成员还结合本次调研,在思政专业课堂、主题团日活动等多个场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党史宣讲教育、调研感悟分享等活动,力求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相关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分享到:
关闭 打印